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关闭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三位耀华爸爸的真实故事

    微信精彩文章

    2019 年 07 月 12 日

    10 : 00

    • 父亲在家庭日常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越来越多的爸爸开始主动付出更多时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他们希望陪伴孩子,也更注重教育方法,包括对方法本身的反思。


      父亲节前一天,我们聆听了三位耀华爸爸的育儿经。他们和妈妈共同决策和承担,困惑有时,改变有时,成长有时……


      “教育不是种豆得豆”


      DK爸爸 / 儿子就读于广州耀华十年级


      DK爸爸做过一本近200页的纪念册,作为送给孩子15岁的“成人礼”,其中记录了父子相处的岁月点滴:睡过星空,摸过海鱼,爬过雪地冰川;救过小海龟,给藏犬做过窝,在海拔5000米找寻真正的“蓝莲花”……“他的每个第一次,也是我们的第一次”。DK爸爸说,这本大书,至今每翻读一次,都会激动一次。


      DK爸爸说:
      我总是尽量避免用“教育”这个词,而是“陪伴”。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家庭一起在成长。


      我发现,小孩从人性、人格各方面来说,比我们成年人更接近完美和真实。所谓美德的东西,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大人反而因为各种原因,这些天性被破坏了,才会抓住这些来讲。


      记得有一次去郊外拍照,为了拍一种毛毛虫,我想把叶子摘掉,儿子马上阻止我,“它又没伤害你,你为什么要动它?”我觉得“爱护小生命”就是他的一种天性,是自然而然的,就怕大人以教育之名破坏它。


      所以,我很警惕几乎从不跟孩子扯那些很宏大的词汇,这些是教不来也要求不来的。我只跟他交流感觉。


      我们很重视孩子接触大自然,从小就经常带他去郊游、露营、滑雪、潜水、进藏区、拍动物。在这个过程中让他自己去感受人与自然的美和多样性,随顺他的天性自然成长。


      如果非要给家长分个类,我算是“开明权威型”。越小的事情,我越可能板起脸说他,目的是帮他建立清晰的“界限”,但碰到他在外头惹出“大事”,特别是超出他年龄能处理的事,我会努力沉住气,第一时间帮他把问题解决,让他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就我的个人经验,不管你愿不愿意,在孩子心目中,父亲就是他的上帝、大神。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大,父亲一定要介入,站在他前面去引领和释放他。你不能以自由的名义行冷漠之实,那就是不负责任。


      我的孩子今年上十年级,也就是进入了所谓的“青春叛逆期”。但我反对“叛逆期”这个词,孩子大了我们应该高兴才对,用“叛逆”这个词,第一说明孩子没有被接受,第二说明大人没有信心和孩子沟通好。


      最近这两年,我直接跟DK说,“你大了,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处理了,我要过回我的生活了”。我准备体面地退出了,慢慢放手,大的方向大体把握住,小的事情让他自己去碰去承担后果。对他来说,试错也是学习的过程。


      我们家也会为升学纠结。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都喜欢说这样的话:只要孩子开心快乐,长大做什么都行。但是等到选学校了,或者别人的孩子拿到什么名次了,自己就不淡定了。这个确实挺考验父母初心的。


      我的经验是:家庭的氛围和学校价值观一定要一致,否则孩子在两者之间会很撕裂和痛苦,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DK是广州耀华的创校生,在耀华快五年了。当初从公立名校转学过来的时候,我无法肯定耀华会提供怎样的教育,只是隐隐觉得这是我要的,凭着这么多年对孩子和教育的关注,我相信我的直觉。


      其实选择一种教育,就是选择一种家庭的价值观,选择一种价值观就是选择一种活法。我很相信素质教育,教育不是种豆得豆,而是撒一把种子,顺着他来,他长成什么样,是开花还是长成大树,不是由你决定的。


      我们只有底线的期望,就是做一个诚实、善良、心理建构比较好的人,这样我们就不会担心,他自然而然会找到幸福的。


      而往上就不要去设限,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期望。无论走到哪一步,多鼓励他,为他创造机会。20年后的工作,70%都还没被发明呢,多想也没用,不如好好珍惜这父子相依相伴的日子,好好互相陪伴,快乐成长。毕竟,哪天不是人生呢?


      “一家人,together”


      为了不错过孩子学前教育的关键时期,蒯爸爸辞职创了业。工作变得更自由后,他有时间送孩子上学了。一路上,父子俩聊学校,聊工作,聊新闻,这漫长的一小时车程意外成为了难得的亲子时光。


      而在妈妈眼里,蒯爸爸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说到做到”最让她佩服。因为工作,以前的爸爸免不了要应酬喝酒,时间一长,健康受损,爸爸决定戒酒。弟弟那一阵也闹了别扭,有次非要买玩具,没被满足就在外面不管不顾地大声哭闹。


      于是爸爸提议说:“我从今天起戒酒,弟弟从今天起也试着改掉冲动的毛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然后由稳重的哥哥来监督我们”。现在大半年过去了,大家都还在遵守约定。爸爸由此减少了无效社交,有时还会带着孩子跑步健身。现在,孩子每天就盼着爸爸早点回家,吃完饭,一起去跑步。


      蒯爸爸说:
      我觉得学前教育阶段,孩子需要不断陪伴。而在孩子从小到大知道如何为人处世的过程中,爸爸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孩子零到三岁启蒙阶段我参与比较多,三到六岁是妈妈在家全职陪伴。我们带他们逛遍上海的博物馆,跟他们看建筑,讲上海交通、城市管理的特色,让他们心里对世界的认知更理性一些。


      我家两个孩子年纪相差一岁,因为性格很不同,所以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教育。


      老大内向,属于蓝色性格,有着和年龄不符的沉稳,和他更多是沟通,让他自己做完事情,再和他讲哪里可以提升;老二性格色彩是明显的红色、暖色调,容易打破沉默,自然熟,那就不能跟他谈什么大道理,他在兴奋点上的任何时间都是说不的。


      三岁的时候,老大第一次听到古筝很喜欢,大班的时候主动要求学,后来就一直学到现在。我让他教我弹古筝,这样他会有成就感,每个动作都记得更好,而我可以再跟他谈乐曲的含义,加深他的理解。现在哥哥回来也经常教弟弟,像在课堂上学的拼音、数学、中国传统文化等。今年两兄弟突发奇想,学起了架子鼓,妈妈也在学尤克里里。我们家以前都不会乐器的,现在因为小朋友而会了。全家基本都不看电视,全部看书,每天有阅读时光。做什么我们都together,try our best,这就是一家人。


      每年家庭活动组织,以前都是我和太太准备,现在会让孩子制定出行计划。他们两个人会一起商量,给出大概的参考,我和太太会制定详细计划,并告知他们的注意事项。


      弟弟对哥哥有崇拜和敬畏感,三岁以前他们也会打架,但我们基本不拉架,让他们自己解决。随着长大,哥哥越来越让着弟弟,吃的、玩具都留给他,有时候不经意的表扬,让弟弟自信心爆棚,他俩就是这样的伙伴关系。


      我们家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除了一些安全及基本礼仪,如不能碰电等危险行动、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打架骂人、不能插队等,其他的基本上都允许。我们比较尊重孩子的个性,同时从人的基本礼仪和素养出发,希望他们与人为善。


      两个小朋友终究是平凡人,不是神童,智商情商也不是最高,但他们有几个特质,一是专注力极强,二是做事有坚持和态度认真,这是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培养的。即使最后未能成功也是try your best,不以结果为导向。


      我希望他们做真正意义的“人”:首先有教养,其次有担当,勇敢承担和迎接挑战,最后,要有社会责任感,能为社会贡献、创造更多价值。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为了方便照顾在上海临港耀华上小学的女儿,懿诺全家从市区搬到了临港。在校长和老师的印象中,懿诺爸爸几乎从不缺席女儿的重要活动。


      懿诺爸爸说:
      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在日常的教育、辅导作业上,我太太承担得更多,所以女儿待人接物的方式和心态上都比较像她。我的影响主要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上,我比较看重能力的培养,比如制定计划、分析事情、自我学习能力等。


      比如我会每学期或每两个月让孩子制定一张自己的计划表,需要精确到每半个小时时间段规划干什么,并且必须保证充足的自主中英文阅读时间。当天如果没有完成就要记录下来并反思原因,每个月调整一次,重在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


      再比如学英语和法语,我不赞成死记硬背来积累大量词汇,我太太会告诉她词根和自然拼读法,通过构词和拼读发音来记忆词义,这样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我坚信直接告诉答案,不如总结方法,否则孩子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还是不知道怎么办。


      我们“不打鸡血”,“晚餐”要吃的饭菜没必要在“午餐”时就统统吃下,方法和过程永远重要于成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运用“方法”,对我们做父母的也是一个历练。


      记得有一次我太太在给女儿讲一个语法问题——第三人称单数后的动词怎么用,几轮下来孩子似懂非懂但一用就错,然后娘俩一个火冒三丈一个委屈可怜。于是我问女儿“第三人称,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就是各种他和其他名词”,“那单数和复数呢?”,“apple和apples”。哦,原来女儿思维中的复数只限于一般名词,并没意识到“他”和“他们”在英文中对应第三人称单复数的区别。


      我们多半还是用成年人的思维,想当然地觉得孩子能领会我们的认知。其实孩子的学习和领悟能力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他们遇到一些在我们看起来很“低级”的问题时,父母多半要想想是否是自己的理解出了问题。


      女儿三岁上幼儿园前,坦白说我都不太会带孩子。待她长大一点进了幼儿园,我和她妈妈都意识到要开始和她讲道理,用中国人的话说“做规矩”,但怎么做其实我心里也没底,实践中也有挺大挫败感。


      女儿容易哭,一说眼泪就来了,我当时心想“有什么好哭的,我又没骂你,怎么动不动就哭呢”,后来才意识到,站到她的角度,我们与她交谈的站姿、口气、甚至对问题本身先入为主的观点都对她是很大的压力。


      其实在孩子想辩解时,我们做父母的往往第一反应会是“你在争辩,在挑战我”,长此以往,小孩子会慢慢放弃争论,变得顺从,父母也许会觉得孩子“懂事了”,但其实也是孩子丧失了自我。所以,“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践行起来还是有难度的。


      我女儿特别喜欢画画,所以在她三岁的时候,我们就特意给她买了白板。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画画,她点了个点,说“这是鳄鱼”,老人家看到说“这哪里是鳄鱼啊……”,但被我和她妈妈及时制止住了,“哦,这就是你的鳄鱼啊,能不能多几只啊。”于是女儿乐呵呵地开始在白板上到处打点,“鳄鱼,鳄鱼,鳄鱼……哈哈。”


      我认为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保护了她的兴趣,也保护了她的想象力,鳄鱼长什么样子留给几年后的她去观察好了。可以想象,我们成年人拿手机拍照和小朋友拿手机拍照,看到的绝对是完全不一样的图景。


      我一直认为女孩子要有开阔的眼界,认知一定要广,不能关注点只在很窄的领域,比如衣着外貌打扮。所以我和太太都鼓励女儿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只要孩子能适应并享受,那么这个状态就是良性的,但是一开始的选择要慎重,没有充分理由不能放弃。


      筛选课外活动,我的原则是,技巧和方法可以学,但内容尽量不要有框框、限制小朋友的想象力,这个状态保持得越持久,将来发展会越好。


      与“耀华爸爸”对话


      记者:根据几位的经验,爸爸应该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子连接呢?


      蒯爸爸:爸爸很多时候是“威严”的代名词,其实爸爸完全可以尝试放下姿态,和孩子平等相处,既是玩伴,也是靠山。在彼此信任、不设防的情况下,孩子遇到困惑困难,自然会想到那个“一定有办法的老爸”。家里的重要决定也可以问问孩子的意见,让他知道爸爸这个“大男人”也需要自己的支持。与孩子共情,陪孩子一起喜怒哀乐,共同成长。


      懿诺爸爸:“严父慈母”未必是最佳选择。就我家而已,父亲承担的更多是理性和逻辑以及知识面的拓展,用自己学识和内涵让孩子觉得信服,从而愿意和父亲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甚至是家庭的“军师”。


      DK爸爸:首先还是尊重,双方在人格层面都是平等的。定位摆好了,心态才能好,沟通才有基础;沟通好了,彼此发自内心的接纳才能谈深层的联接。这是个需要付出和努力的过程,也是彼此了解对方,改变自己的过程。用通俗的话说叫"走心"。付出一点收获一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记者: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爸爸以“太忙”为理由,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分担给了家庭其他成员。你们几位是如何做到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呢?


      蒯爸爸: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抛开其他的干扰,全身心地专注地陪伴——加班回到家,正好赶上孩子准备上床睡觉,那么讲一本睡前故事,孩子会美美地进入梦乡;早上坚持早起送孩子上学,一路上聊聊两个人专属话题;周末一起运动,一起玩耍。学校的重要活动尽量参加,让孩子看到爸爸的关注与支持;每年的全家旅行是最放松最愉悦的陪伴时间了。


      懿诺爸爸:提前计划和自我准备是必须的,因为时间不多所以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才是王道。父亲自己先要有对即将陪伴孩子进行的活动有把控,知其意,明内涵,才可以更好地把活动的内容或理念消化后用孩子比较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们。此外,言必信行必果也是必须的,不要随意变更陪伴计划。


      DK爸爸:陪伴和信任是两只脚走路,可以向前也可以倒退。所以说高质量的陪伴是结果,是彼此深入了解和相知的结果。要达到这样的结果,我想,回顾检视下当初怎么找的女朋友,又怎么跟她相处,会有"买一送一"的惊喜。


      记者:我们发现很多妈妈对爸爸单独带娃不放心。三位爸爸有何建议,可以让妈妈大胆“放权”?


      蒯爸爸:假期的时候,妈妈完全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给爸爸,自己去逛街、美容,做些平时带着孩子没法做的事情,妈妈的状态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爸爸与孩子如何享受独处的时光,妈妈就不必过问了。哪怕是偶尔吃个快餐,喝个可乐,或者玩得一身泥回到家,对于孩子来讲,这样和爸爸独处的时光简直是太过瘾了!甚至孩子也选择和爸爸分享自己的小秘密,而不想被妈妈唠叨。


      懿诺爸爸:在我们家貌似不存在啊!如果我带女儿出去,妈妈会开心得不得了!可能不少妈妈会认为爸爸对陪伴孩子一窍不通,这大可不必。只是因为做父母的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不同而已,妈妈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后勤支持,也要做到既来之则安之,放心让爸爸带队。